似是故人来

丁亥年癸丑月壬戌日
季冬既望月
辛亥正   22:22

似是故人来——林夕

      网上很多地方把这首歌的词误注为罗大佑的词,其实这是林夕作的词罗大佑的曲,即使是在林夕创作的巅峰时期,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他最好的,没能超越甚至无法再超越。我觉得当今乐界词人可以分为三等,一流词人造意境,算得上的人已经die out了,新的还没出现,二流词人弄情,林夕黄金时期和罗大佑的许多作品可以算作二流,而三流词人可以像方文山那样把文字玩的那个炫。并不是说三流词人就不好,因为还有绝大多数的词作者根本不入流。

      又听《似是故人来》时没有了当初的悸悸,细细的听,句句的回味,林夕可以将自之情、人之悲演绎于辞藻之上,罗大佑的旋律也没有那么激荡,半带着诵经式的节奏,整首词几乎都是四五字一句,仿佛乐府诗的韵律,诉说给你听,娓娓道来,正是体现着林夕深厚的古文学的功力。而梅艳芳中性化的嗓音,也多少淡化了它本来的悲凉,倒是多了一份从容。

“人在少年,梦中不觉,醒后要归去”

      转眼间又不知过了多少时日,我想人总得有个主干道通向你的归宿吧,不管多绕、不管多久,在等待的始终在等待。

 “台下你望,台上我做,你想做的戏”

      仅三句将世事刻画如此之深刻,好像作者对人世真谛的透彻醒悟,的有颇道理,人又何时不是在做戏和看戏之间不停的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呢,今天我是你,明天我是我,我方唱罢你来秀,只望在某天时刻都还记得起。

 “恨台上卿卿,或台下我我,不是我跟你”

      看匆匆岁月,大家都在努力的想做个有故事的人,但故事的精彩远没有心里的历练那么跌宕和深刻,百思不得其解:为什么我就不能是个简纯的又天真人的呢。

 “断肠字点点,风雨声连连,似是故人来”

     每当听到此处是不是就想跟着来一句“点点滴滴、惨惨戚戚、这次第怎一个了得”之类的话,确实有李清照细腻的味道,看来作者确实恨善于引用贯通。此处本是整首歌的高潮部分,但却又马上“何日再追,何地再醉…”的唱了下去,好似故事发展到关键时刻往往峰回路转惊奇百出,不知侬最安静的时会想些什么。

 “一种相思,两段苦恋,半生说没完”

      这里又有李大词人的影子,只是这次更出彩,整首词并不华丽却在细微之处显大师功力。半生说没完,妳是否有在受着什么样的煎熬。

“执子之手,却又分手,爱得有还无”

      到这句时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执着和对词情的专注,仿佛抓住心中的若干束情怀,撕来绕去,入而复出,最后又纠结在一起,欲罢不能。

 “十年后双双,万年后对对,只恨看不到”

      曲终了,作者有爱有恨并且敢爱敢恨,真是恨奇怪的现象,为什么让人深刻难忘的歌曲总是略带忧伤,我觉得好的歌曲不该是让人哭哭啼啼,更不是让人独自在夜里舔旧伤口的那种,而真正是要的是,要妳明白。

      不忍卒听,妳越是淡然我越是心痛,鸡狗猪鼠,还是又来一通忍忍,聪,唯报之于一声长啸。

Leave a Reply